POM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POM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观后感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1-01-19 20:58:14 阅读: 来源:POM厂家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观后感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体会

1、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近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开播,引起各地干部群众热议。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和总结。

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新常态”这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贯穿全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这些重大改革方案准确而有力地回答了经济形势“怎么看”、“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回答了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勾勒出“干什么”的前行路径。以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则为“怎么干”提供了思想方法。

回想9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2011年起,带动中国经济三十年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减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钢铁、煤炭、水泥等多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利润减少。

中国经济需要清醒的瞭望者给出方向。2014年11月,在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新常态”一词进行了系统阐述。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因时而动,因势而变。随着“新常态”重大判断的提出,党中央经济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该“怎么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出了良药。

纲举而目张,主线既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任务,都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的形成而展开。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进一步拓展到农业、实体经济、房地产等多个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着力点,也是为了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从十五大“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近40年,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不断激发活力,让人民群众从改革的发展中获益,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更深入的改革去解决。

文/冷万欣

上一页123下一页

2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18日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第二集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经济体制改革纲举目张、深入推进的生动面貌,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质量,正在经历的空前深度变革。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低迷,中国经济面临风险和挑战。中国经济如何走向未来,成为亟须破解的重大命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杨伟民:2013年,总书记在部署第二年经济工作当中,就用了“新常态”这样一个提法。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逻辑确定了,党中央经济工作的思路也随之做出重大调整。

中国经济该干什么?——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远,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在全国打响。

中国经济,正在这场从“有”到“优”的供给侧大变革中,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故事。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更是结构之变的关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价格、金融、信用体系等基础性、关键性的改革不断实现突破,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创新”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加速更换动力的顶层设计。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更释放出千百万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破解“三农”领域诸多难题。

依法保护产权,为市场经济筑下稳固基石,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加快自贸区设立与推广,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崭新的开放格局。

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保持着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工业中实现领跑,新动能蓬勃而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56%。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常青基业。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共分十集,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

7月17日至26日每晚8点,《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连播10天,每天一集。央视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新闻频道和部分省级卫视次日重播,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及中央主要媒体所属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和主要商业网站上线播出。敬请关注!

(本文转载自央视新闻。题图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

上一页123下一页

3、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18日晚8时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二集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新常态”这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贯穿全集,生动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回答对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干什么”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扣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奋力突破结构之困的伟大实践。

当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来临时,处于严重衰退中的世界经济,正奋力寻找着摆脱困局的出路。

中国,此时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造就这一奇迹的经济发展方式,却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投资、出口的拉动力越来越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

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用改革激发活力,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与发展中受益。今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一场新的更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

2016年12月 北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远,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开启了一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结构之变↓↓

“新常态”

2008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虽然短期内稳住了增长,但是从2011年起,带动中国经济三十年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速同时下降,经济增速持续下行。

习惯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略有减速,就让很多人觉得不适应。减速是短期变化还是长期趋势?难题与希望并存,低迷与活跃并存,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经济结构要调整,但新的结构是什么?内生动力从哪儿来?

“2013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第二年经济工作当中,就用了“新常态”这样一个提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

“新常态”,在201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还找不到这个词。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历史,一定会更清晰地理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经济的未来确立的全新历史坐标。

中国经济需要清醒的瞭望者给出方向。201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7.4%的季度增速创下24年来的最低点。这再次引发是否要加大经济刺激力度的讨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指出,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要有历史耐心。在此次考察的新闻报道中,“新常态”一词,在公众视野里第一次出现。

两个多月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11月,在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新常态”一词进行了系统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速度、结构、动力,六个字,三个关键词,勾勒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来定义当下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这当中透射出的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战略定力,扫清了人们思维上的迷雾,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鲜明回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带来的是党中央经济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作出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它回应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该“干什么”。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中央继而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的药方。

去产能,让绝对过剩的产能退烧去热;

去杠杆,消除瘀堵虚肿,让资金血脉畅行;

去库存,消除困扰发展的炎症病痛;

降成本,减税降费,为企业休养生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补短板,提升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培育发展新产业,让经济社会发展强身健体。

2016年,化解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压减粗钢产能超过6500万吨。中国经济,以壮士断腕的决绝,向旧的发展方式告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任务,都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的形成,而呈现纲举目张之势。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进一步拓展到农业、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等多个领域。

广东佛山,这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地级市,经济总量接近一万亿元,同时也体会着结构转变的紧迫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重塑这里的实体经济。

佛山陶瓷曾一度占据全国60%以上的市场。而今,高耗能高污染低价格、以量取胜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在政府的引导下,佛山14家企业联合成立了一家产业平台,集合业内顶级专家,为陶瓷生产制定了108个原料标准和36个检测标准,更精细、更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覆盖生产全过程。标准推行几个月,产品优等率提高了三个百分点。

不仅是佛山,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正在这从“有”到“优”的供给侧大变革中,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故事。

结构之变,是追求质量效益之变,更是经济发展方式之变。

结构之变,是全面之变,更是深层之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着力点,就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结构之变的关键。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这幅8米多长的“万里长征图”,是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将一项社会建设工程从立项到通过政府审批的108个公章、799个审批工作日,微缩在一起画出的。这是一张精确写实的画,描述出在原有的行政审批体制下,待批项目辗转于部门之间的“万里长征”。

几年来,这张“万里长征图”一直在不断缩短。2015年7月,曹志伟建议进一步大幅削减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期待着画出个3.0版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283项。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累计接近90%。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中的87%,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得到了有效落实。

现在,每一天,在中国,就有15000多家企业破土而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力用到深处,必定落在寻找新动力、挖掘新动能上。

由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加速更换动力的顶层设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部署和强力推动下,中国正在大踏步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2013年9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搬到了中关村。

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以创新之力撬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焦点。

2015年3月,他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新”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

2014年11月9日 北京 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

习近平总书记: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改革,改出更鲜明的国家力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资金支持;制定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运行规则和管理办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改革,正在改出国家创新力的根基,正在改出更鲜活的经济新动能。不竭动力,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释放创新人才的最大潜力,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热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的走向有了新变化。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开辟事业,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归潮。

新的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

中国,幅员辽阔。促进城乡间、区域间的均衡协调发展,是结构之变的一道必答题。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新的三大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务成为重中之重。怎么疏解?需要新思路,需要大气魄。

《新闻联播》: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2017年4月1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引来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就提出,可以考虑在河北比较适合的地方,规划建设一个适当规模的新城,来集中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经过多轮科学、严密的论证,有着充裕发展空间的雄安,被选定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将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起,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雄安。中国经济版图上正在谱写新的壮丽诗篇。

“三权分置”

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始终是土地问题。波澜壮阔的改革,发端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也不断在土地上捕捉着深入推进制度变革的新契机。

2014年9月29日,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权分置”的思路,给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定了调。

“三权分置”,就是将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拆分开,承包权归承包户,而经营权流转给愿意种地的经营主体。

2016年8月30日,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两个月后,文件正式发布。

如今,全国有7000万户农民流转了土地,占全部农户的30%,土地流转面积占到总的承包面积的35%,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是孟子在2300多年前写下的、对人性朴素而深刻的认识。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句话,再次强调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又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2016年,曾常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的民间投资,一度跌落到2%左右。为什么?企业家信心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2016年8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11月,这个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明确提出依法保护产权。

在中央关于产权保护的意见公布之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很快出台了配套的具体意见,并抓紧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

2017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民法总则》审议通过,明确提出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

平等,不是空头支票。石油、电力、铁路等多个行业开始向民间资本打开大门。2016年12月,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速铁路在浙江台州开工建设。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篇章,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国企改革,不是要把国企改散了、改垮了、改没了,而是体现“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国有企业布局,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44万亿元,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5年7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

在考察吉林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来到两家国有企业。他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此为统领,国企分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强党的领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多个配套文件出台,共同形成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国企改革“1+N”体系就此搭建完成。

2017年,混合所有制改革被列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

国企东航物流公司有6000多名员工。体制机制的束缚,曾是这家企业最大的困扰。工资薪酬不能随业绩增长而提高,企业留不住人,公司管理层无法自主经营决策。

混合所有制改革,100%国资的东航物流公司面向社会出让45%的股权,以引进新的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者。同时,员工持股10%。

“混改以后我们吸收民营资本进来,真正建立市场化的内部机制,使企业进一步增强活力。”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马须伦表示。

国企改革挺进深处,提升效率。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央企已从115家减少到102家。10家中央企业完成重组,优化了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国有资本效率。10家企业开展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收放之间,国有资本、国有经济在优化中壮大,公有制基础更加牢靠。

改革的内在哲学,就是“变与不变”。不能变的,是“两个毫不动摇”。能变的,是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

“向世界提出了中国主张”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将世界经济又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2017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首次迎来了中国国家元首。在这里,他向世界提出了中国主张。

2017年1月 世界经济论坛

习近平主席: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更是各国人民对我们的期待。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形成了崭新的开放格局,在自身的深刻变革中,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有影响力的思考者、更有作用力的推动者。解决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站在这个高度上布局谋篇。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方式,正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向“优进优出”转变;产业体系正从国际分工协作的局部,跃升至与整个全球价值链深度铆合的全流程再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断壮大,开启全球布局,我国已从资本净流入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发端,至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一批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正在试验、复制、推广。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3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多位国际组织的负责人齐聚北京。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以及中国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丝路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理念的有机结合;是开创包容性全球化道路的一种有益尝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国家,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所以中国必须创造自己的改革方式。虽然今后改革还有很多路要走,但在我看来,中国做出的这些抉择令人钦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回答了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则为“干什么”勾勒了前行路径。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怎么干”提供了思想方法。

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正向着未来延续。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带领中国人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扣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奋力突破结构之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常青基业。

延伸阅读: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网评 心得体会(多篇)

全国行政审批改革已减少各类“奇葩证明”800余项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下大力气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左右,有的省份达到70%,全国减少各类“循环证明”、“奇葩证明”800余项。

中央编办日前在上海召开地方审改工作交流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进会,中央编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强力推进,改革由点及面、不断深入,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5年来,各地本着能减则减、应放尽放的原则,以“5+1”清单为抓手,下大力气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同时,着力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不少地方探索集中审批,着力推进审批职责、事项、环节“三个全集中”,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有的出台 “八张清单”、“十条措施”,实行清单化、标准化审批。有的推行“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区域评估”。

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的地方探索实行监管信息“双推送”,有的打造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综合监管体系,有的将事中事后监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许多地方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打造智慧监管体系,推动精细化监管。

监管不减弱,服务不打折。5年来,很多地方完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实行“一门式、一网式”服务,一些地方延伸到了村级。有的地方积极推行“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开展“一次性”办结审批,实行首问负责、“首席服务官”等制度。有的探索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允许“容缺受理”。

中央编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按照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等“五个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记者罗争光)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此番言语让人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去年3月22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当时强调,“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胜利,很关键的一条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围绕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必须扛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旗,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指挥棒,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往往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某种发展理念的产物。体制机制自身的全局性和稳定性特征,意味着它很难随着新理念的出现而自动调整。因此,新发展理念的确立,既要推动观念变革,挣脱旧理念的思想障碍;也要推动制度变革,突破旧体制旧机制的藩篱,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是突破旧体制旧机制的关键一招,是构建新体制新机制的重要法宝。改革步伐与发展实践长期互促共进的历程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实践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进而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带来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我们已经看到,进入“十三五”以来,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引导地位,我国各层次、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渐次展开。围绕着创新发展,科技管理体制、人才发展体制、金融财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全面铺开;围绕着协调发展,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屡有突破;围绕着绿色发展,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进展不断;围绕着开放发展,同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正在完善;围绕着共享发展,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赢得民心。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举措,正在为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关键领域,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供给体制和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包括供需关系、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包括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绿色发展,包括外贸结构高级化和中外双向投资等方面的开放发展,包括居民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和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共享发展。由此可见,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对于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我国发展质量具有全局性影响。

三要深化领导方式改革,在政策安排和政绩考核上体现新发展理念,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行动力和领导力。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给出的科学解决方案。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有助于各级政府更好地解决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髓,将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体现在政策导向、工作安排、任务落实上。唯有如此,才能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引导全社会树立新发展理念。

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尽管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是一场与旧观念、旧体制机制斗争的长期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就一定能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实践新飞跃、赢得发展新优势、创造发展新奇迹。

(王鹏权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片头】

【推出片名:辉煌中国】

【序】

【解说词】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字幕】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

【同期声】习近平总书记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解说词】

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机者如神,难遇易失。中国的战略抉择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这五年,科技创新正在让百姓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发展更具活力,让国家实力更加强大。

创新,我们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再次焕发出撬动地球的力量。

【推出本集名:第二集创新活力】

【字幕】内蒙古呼和浩特

【解说词】

戴维,来自澳大利亚的小伙儿,在呼和浩特生活了七年。

娶了蒙古族姑娘,生了混血宝宝,女儿今年三岁了。

【同期声】

我特别爱中国的生活,我觉得中国的生活特别厉害。你不需要那个现金,我两个月差不多没有现金。

【现场声】

商贩:可以微信(支付)。

【同期声】外语教师戴维

中国的移动支付,真发展很快,特别特别快。每个老人都会用微信,知道吗,在澳大利亚不会,他们也没有手机支付。现在这么方便,用手机买饭、买衣服、啥都会买,你现在也可以买车知道吗,这个也可以。

【解说词】

在中国,每三个手机用户,就有两个在使用移动支付。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纸币的国家,这一次,中国又在引领全球支付体系迈入新时代。

(画面:机场接机)

戴维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把妈妈接到中国来一起生活。

(画面:超市购物)

想让妈妈尽快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学会手机支付,很必要。

【现场声】

戴维:妈妈,看,我没有带钱,没有现金。

戴维妈妈:非常好。

戴维:看看已经完成了。

戴维妈妈:非常简单,非常好。

戴维:我妈妈说太简单了,中国相当酷。

戴维妈妈:中国非常棒,我很喜欢,购物简单,支付简单,不需要信用卡,非常棒。太酷了,太棒了。

【解说词】

看病、下馆子、叫外卖,菜市场、加油站、甚至路边摊,中国到处都能移动支付。

这个随心所欲的支付新时代,完全得益于中国云计算和金融系统运算实力的迸发。新技术的提升,还在撬动零售模式的世界级创新。

在杭州,诞生了全球第一家无人零售店。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动扣款一气呵成。

在广州,这个无人商店更像一个大型自动售货机,想买什么,就手机扫码。

在北京,超市里安装了智能分拣系统,所有商品,线上线下都可以下单,30分钟就能免费快递到家。

这是全世界都在羡慕的中国,一个用创新科技铸造起的时髦前沿、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国度。

【字幕】浙江宁波

【解说词】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每一天都是新鲜的。

这是忻鹏大喜的日子。

骑上共享单车,迎娶新娘,这一天,一定要与众不同。

【画外音】宁波市民忻鹏

就我这个城市,可能还没有人骑车迎亲。所以说我觉得蛮好的,就是想跟人家有一点不一样。

【解说词】

共享经济在中国的普及速度,让世界难以想象。

这个传统的自行车大国,只用了几个月,就把自己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海洋。

虽然没有豪华轿车相伴,但浪漫丝毫没有减少。

【画外音】宁波市民忻鹏

从来没有那么多人拿着相机对我们拍,路上被围观的感觉,蛮好玩的。

【现场声】我愿意!

延伸阅读:《辉煌中国》六集主题是什么 《辉煌中国》纪录片播出时间 《辉煌中国》纪录片观看有感 第二集《创新活力》观后感专题纪录片《辉煌中国》观后感 第一集《圆梦工程》心得体会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河图手游

剑踪情缘手游

无双三国志(额外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