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M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POM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何以追求卓越基业如何长青读光环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

发布时间:2020-07-21 10:00:52 阅读: 来源:POM厂家

引导管理者察觉商业研究中的错误,并对决定企业成败的因素有更加清楚的理解。以思科、IBM、诺基亚、ABB为例,揭示了惯见于商界中的各类假象,尤其是光环效应如何蒙蔽我们的视野。前言

本书讨论的内容是商业管理中的成败真伪,旨在帮助经理人摆脱大批专家、大师、业内人士的所谓最新成果,学会独立思考。对于勤加思考的经理人来说,本书相当于指南,教他们如何淘尽黄沙始见金。

当然,想揭开所谓的成功秘诀,学会如何控制市场或发迹六部曲之类的人还是有很多选择的。每年市场上都要涌现出上百本号称揭秘诸如通用电气(GE)、丰田(Toyota)、星巴克(Starbucks)、Google等顶尖公司的书;或者是给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等商业巨头写的传记;还有些书则教你怎么新招迭出,怎么想个万全之策,怎么建立跨国企业,怎么让竞争无关紧要。

事实上,有了这些所谓诀窍秘笈,生意成功的却并不多见。甚至随着全球范围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越来越快的技术革新,生意上的成功就少之又少。这也许恰好解释了我们一看见秘诀捷径之类字眼就蠢蠢欲动的原因,严峻的形势逼迫我们去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

商业读物现存的种种问题不是华尔街或者常春藤盟校玩的诡计。部分原因是因为读者都希望少些麻烦多些便利。管理者都是些大忙人,一面要顶着增值创收的压力,一面又要想着带给股东更多收益。他们自然而然就转向那些现成的答案、易学的招式,心里想着它们或许能让自己领先于对手。一些商业书籍作者——专家、学者、策略大师之流自然也乐得从命,需求刺激供给,供给有了现成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

但并非所有的商业书作者都贪婪懒散, 也有大批有识之士兢兢业业想找出企业成功的原因。如果他们找不出原因,我们就不禁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找不出业绩出色的原因?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在数年收集了上百家企业的各种数据之后,依旧找不到合理的答案呢?究竟是提问方法错了,还是求证的方法有误,我们才苦苦寻真相而不得?

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对商业的许多看法受到了假象的蒙蔽。在前辈们著作中对商业中的假象也有所探讨。1841年,查尔斯· 麦凯(Charles Mackay)在他的经典著作《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中,记录了荷兰郁金香投机热潮中公众判断力的失误。在那之后,认知心理学家又指出了在不确定状况下影响个人决策的种种偏见。书中还揭示了一些其他假象,它们扭曲了我们对公司业绩的理解,阻碍我们知道真正影响公司成败的原因;它们充斥在商业杂志、学术著作和管理类畅销书中,使我们不能清醒思考,看不见成功的本质。

“假象”这个词是不是太“过”了?我不这么认为。我的一位故交迪克·斯达尔(Dick Stull)这样解释“幻象”和“假象”的区别:如果你看见乔丹灌篮时有那么一瞬间停在了半空中,那是幻象,因为你的眼睛捉弄了你;如果你认为穿上耐克鞋、抓起篮球就能像乔丹一样灌篮,那就是假象。它不可能发生,你在欺骗自己。我书中写到的种种假象就有点像后者,它们说只要你如何如何就能成功,但它们本质上却是有缺陷的。事实上,近些年有些大热的商业畅销书中存在的假象不止一处。尽管它们自称科学严谨、篇幅浩瀚,貌似细致严密,其实不过是编编故事。它们弄些励志故事,宽慰一下读者,但是毫无有力的思想后盾。它们在制造假象。

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经说过:“永远做正确的事,这样你能让一部分人心满意足,让剩下的人大惊失色。”我的目的和他有点不同,我既不是要迎合讨好,也不想语出惊人。我所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引发一系列讨论,提升现有商业思维的水平。重点不是让管理者更加聪明,现在商界已经有够多的聪明人了,他们脑子好、反应快,熟知当下的管理理念;现在商界匮乏的是明智的管理者——有洞察力,勤思考,能明辨是非。我希望拙作能让管理者变得更明智,更有洞察力,能够适当地提出质疑,不轻易为简单的公式和所谓的速效疗法所害。为什么这个目标值得为之奋斗呢?我跻身商海25年,先是在一家顶尖美国公司作管理,然后在哈佛商学院做教授,最近10年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任教,每天都和各行各业的主管人员一起工作。从这些经历中我观察到一种趋势,那就是管理者学者和教授都倾向于接受简单的解答,尽管其中有些明显十分荒谬,过于简单;他们倾向于着力理解那些速效解决办法,而不是自己独立质疑思考。

但是,我不是要告诉你们应该思考的对象,而是要你们自己批判地思考。你也许会觉得书中某些章节有待商榷,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对了,我希望你不是单单接受我写的东西,而是学会质疑。对我来说,这一行为的楷模之一就是人工智能之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他因为在决策方面的著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且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2001年去世时,一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执教。在他的回忆录《我生活的种种模式》(Models of My Life)中,西蒙描述了他在20世纪60年代多次费时费力的出国调研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促生了他的“旅行定理”。定理具体内容如下:

那些正常的美国成人在旅外期间(少于1年)学到的所有东西,跑趟圣地亚哥公共图书馆都能学到,而且后者更快捷、便利、经济。

人们的反应如何?西蒙写道:“人们对我的‘旅行定理’的攻击近乎疯狂,我试图说明这一定理和旅途中的愉悦无关,而是与出国学习的效率有关,但是他们就像听不见我的解释似的,仍然群情激愤。他们说我自己就老是出国,为什么别人就不能出国呢?等他们冷静下来,开始理解这条定理时,他们仍旧攻击它。用理智来冷却他们的激情可花费了不少时日,而且,通常来说,这种激情扑不灭,最多只能暂时减退。他们想,干嘛要和疯子讲道理呢?”

我觉得“旅行定理”挺不错的,倒不是因为我赞同西蒙的观点,而是因为它发人深省。它让我思索:这种出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消遣还是为了学习?如果是为了学习,那我想学的是什么?学习的最好方法又是什么?我是不是更该把时间精力花在探索现有的资源上,而不是跑到天涯海角去?你可以不同意西蒙的“旅行定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旅行定理”迫使我们思考它在什么情况下是正确的,又在什么情况下站不住脚。这种批判思维才是有用的。

很多管理书籍问的都是一个问题:优秀业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拙作打算解决的是一个不同的问题:为什么业绩优秀的原因难以琢磨?我的目的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问一些我们不常问的问题,挑出那些蒙蔽视听的假象。本书一大部分(第二章到第八章)都是展示为什么那些权威、专家、学者、教授、新闻记者在很多地方犯了错误,并揭开我们身边那些商业丛书、学术著作和近年畅销书中的假象。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了那些渗透在流行商业思维中的错误,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做?接下来,明智的管理者就既要关注与企业业绩有关的各种因素,又要了解处于商业世界核心的不确定性。余下的第九章和第十章针对的就是这些问题,告诉管理者怎样更有洞察力,并要尊重或然率,来理解公司的业绩,避免产生假象。幸运的是,现在仍然有很多管理者堪为我们的典范,所以最后一章就大致介绍了一些成功的管理者,可以让大家作为学习对象。

彩虹的那一端真的有金子吗?如果有也绝非常规意义上的金子。这本书前前后后没有给出任何许诺,也不保证成功,本书不保证只要你遵守了什么四条规则、五点计划、六个步骤之后就一定成功,但是我坚信,清醒智慧的思考方法更加重要,至少比当下商业管理书籍特有的浮想联翩要好得多。

书中另一个不断出现的智者声音来自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他曾经说过现在许多领域都有日渐浮夸的趋势,要让事物看起来深不可测,好像我们懂得的越少,就越要用听上去很复杂的术语包装。无论社会学、哲学、历史学还是经济学,各行各业都存在这种情况,商界也不例外。我怀疑现有商业书籍的乏味既源于一种竭力想表现出无所不知的愿望,也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所知有限。费曼在读了一位妄自尊大的哲学家的作品之后如是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哲学,而是他的浮夸。要是这些人能自嘲一下就好了!要是他们哪怕说,‘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莱比锡是那么认为的,他说得也不错。’要是他们说这是他们最好的猜想就好了!”

那么,这是我最好的猜想,这是我看问题的方式。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开发微信小程序

MySQL

MySQL 8.0